明代忠縣人最先開爐窯煉鋅
發布時間:
2018-08-23
重慶商報訊近日,市文物局組織了專家組對忠縣洋渡鎮明代煉鋅遺址考古項目進行驗收。在這個埋藏面積1萬余平米的遺址群上,考古者清理出各種遺跡92處,其中煉鋅爐9座。據專家介紹,該遺址群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甚至早于《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記載。對重慶而言,這也是繼豐都、石柱煉鋅遺址發掘出土之后,出土的第三處大型煉鋅遺址?! 『訛┩怂蟪霈F怪罐子 據市文物局介紹,忠縣洋渡鎮明

重慶商報訊 近日,市文物局組織了專家組對忠縣洋渡鎮明代煉鋅遺址考古項目進行驗收。在這個埋藏面積1萬余平米的遺址群上,考古者清理出各種遺跡92處,其中煉鋅爐9座。據專家介紹,該遺址群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甚至早于《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記載。對重慶而言,這也是繼豐都、石柱煉鋅遺址發掘出土之后,出土的第三處大型煉鋅遺址。
河灘退水后出現怪罐子
據市文物局介紹,忠縣洋渡鎮明代煉鋅遺址的考古發掘,是后續三峽消落區文物保護2013年度的重要規劃項目。這個埋藏面積1萬平米的遺址群,位于忠縣洋渡鎮一片江邊臺地上。今年6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遺址實施了20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
在發掘之前,每年退水時節,河灘上總會揀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罐子”,這些“罐子”肚子大、兩頭尖,呈黑色,罐子里還掛滿了坑坑洼洼的石渣。隨著考古發掘的開始,這些“罐子”的身份也有了一個確切的答案—它們是古人煉鋅時廢棄的罐子。
在發掘現場,可以看到一堵一人高、數米長的蜂窩狀土墻。土墻上密密麻麻地“長滿”了黑洞。這些黑洞,其實就是數百個罐口朝外的空罐。廢棄的罐子一層一層疊起來,便形成了蜂窩狀的土墻。
9座爐窯利用江風冶煉
此次考古發掘,總共發現了9座煉鋅爐窯,其中2座保存完好。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白九江說,“這一發現對于復原明代煉鋅爐的形制、了解其冶煉的工藝流程、煉爐形制發展變化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p>
在此之前,完整的明代煉鋅爐究竟長什么樣,考古學家們只能根據發掘出土的殘存爐窯和史料推斷。其中,明代典籍《天工開物》是重要參考史料。
鋅是怎么煉成的?根據考古發現的遺物,考古專家們也復原了古人煉鋅的全過程:首先,將脫硫后的氧化鋅礦砂、媒介物按一定比例盛入反應罐內,從罐肩部上接冷凝室,再加蓋密封;將反應罐放于爐柵內,用泥加固,在四周放置煤餅,最后在爐柵內放入柴薪、木炭進行燒煉;當爐內溫度達到一定時候,反應罐內的鋅礦與煤發生化學反應,還原出氣態鋅,鋅蒸氣通過冷凝窩的小孔上升至冷凝區冷卻,冷凝窩盛接液態單質鋅;最后,待液態單質鋅冷卻后打破反應罐,取出鋅塊。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李映福說,此冶煉場修建在河灘上,利用江風自然抽風進行冶煉生產,這在全國十分罕見。
煉鋅工藝早于古書記載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管辦主任李大地介紹,本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各種遺跡92處,其中煉鋅爐9座、坑50個、溝2條、柱洞29個、灶1個、墻1面。這些遺跡主要分屬于6個冶煉場。出土遺物共計350余件。幾塊“成化”年款瓷器,引起了考古專家們極大的興趣。瓷碗底部清晰地寫著“大明成化年制”字樣。
“這對于確定煉鋅遺址的年代有重要價值,”白九江說,帶有“成化”年款的瓷片出現在煉鋅遺址,而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是在1637年,當中有目前世界上有關煉鋅技術的最早記載。如此看來,該煉鋅遺址的出現,比《天工開物》的文字記載還早。
據了解,我國已得到確認的古代煉鋅遺址有36處,其中重慶有20余處。忠縣洋渡鎮煉鋅遺址,是繼豐都、石柱煉鋅遺址發掘出土之后,我市出土的第三處大型煉鋅遺址,也是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煉鋅遺址群。
考古專家表示,重慶地區的鋅礦資源比較豐富,發現煉鋅遺址的地區,都有豐富的鋅礦資源,僅石柱縣勘探儲量就達122萬噸。另外,文獻記載重慶部分地區鋅、鉛、銅礦采煉歷史悠久,在明正統年間就開始采煉。